点评人:马立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篇好评论必定是有温度的评论,是有人文关怀的,是有包容心的。《光明日报》的这篇《去“假装上班公司”,是在花钱买什么?》就体现了这种温度。“去公司假装上班”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但背后有复杂的现实。作者也从理解的口吻,讲述了很多“假装上班者”的不易。他们或许是有故事的人,这可能有职场的无奈,也有社会的心酸。此文也提到,“假装上班公司”也提供了一种仪式感或社群感,这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本质。作为一篇阐释型评论,写到这里已经点题了。
当然,如果此文更深一层地论证,可以从正面的角度进行发挥:在这种“假装上班”的背后,还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努力和坚持。每一个在“假装上班公司”的人依然坚持学习和前进的节奏。这种“假装上班公司”,不就是大学图书馆的社会化延伸吗?“假装上班”的调侃背后,实际上是千万个充满上进心的灵魂。如果作者将这一点写到,评论就能更加动人。
这当然,作者在文章末尾也讲到,所谓的“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等服务并不可靠,这属于必要的提醒了。这种延伸性的内容一般放在评论的末尾,也是非常成熟的操作。
(文章转载于公众号“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