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防长会在中国九三阅兵当天突然说出“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这样的话?这句话看上去像是在伸出橄榄枝,可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那天,北京长安街上人潮涌动,天安门广场上排列整齐的方阵、闪亮的装备,透过直播画面传向全世界。而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另一端,美国国防部长的这番表态迅速抢占新闻头条,一时间引起各方议论。
类似的场景,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5年,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美国高层也在此期间释放过“保持沟通、防止误判”的信号。当时不少分析就指出,这是一种惯常策略——在中国重大军事展示的节点发声,看似谨慎温和,实际上是在争夺国际舆论的解读权。一个战略信号,在这样的时间点发出,往往能让媒体的聚光灯集中在想要传递的立场上。
表面上,这次的“不寻求冲突”很容易让人觉得中美关系出现了降温迹象。但仔细一看,美国的言辞和行动之间却呈现出了不小的落差。过去几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不减反增:与日本推进横须贺基地的扩容计划,在菲律宾巴拉望岛增加轮换驻军,甚至推动与英国、澳大利亚的核潜艇合作协议AUKUS。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战略布局,与口头上的温和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国防预算数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美国2023年的军费开支再次刷新纪录,其中亚太方向的项目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而且,美军舰艇和战机在南海、东海的出现频率比五年前增加了超过20%,这种趋势与“不寻求冲突”这样的表达,很难完全对得上。
那为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背后其实有几重考量。首先是安抚盟友。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国普遍担心中美关系恶化会把整个地区拖入不稳定,美国在这个时刻释放“和平信号”,是对伙伴们的一种心理安抚。其次是国内政治需要。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选,美国执政团队不希望被选民贴上好战的标签,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海外军事行动之后,美国民众对外部冲突的容忍度下降明显。最后,这也是一种试探。通过公开场合的善意表态,美国可以观察中国在外交和军事态度上的细微反应,从而调整接下来的策略。
中国方面的回应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冷静坚定。没有情绪化的对抗性言辞,而是重申核心利益不可侵犯。在阅兵中展示的不是挑衅姿态,而是一种自信的国防形象。现代化的装备、整齐划一的行动背后,是一种向内外传递的信号:和平与发展是目标,但实力是守护和平的基础。
事实上,中国在安全理念上有另外一套叙事逻辑。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来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各国安全是不可分割的。这与美国传统的结盟与军事威慑方式大不相同,这种对比在国际安全话题上越来越明显。美防长的“不冲突”表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这种两种安全观之间反复拉锯的一个缩影。
有学者分析,这类“口头缓和+实际围堵”的双轨策略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美国既不希望与中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因为那代价太大,也不可能在战略竞争上退让,因为失去亚太主导意味着全球格局的巨大变化。所以你会看到,一方面他们在外交场合释放善意,另一方面实际行动上不断加固自己的战略防线。这种表面与实质的落差,也给普通人理解国际关系增加了很多迷雾。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很容易被那一句“不寻求冲突”带来短暂的安心感。但只要看看地图上不断增加的美军驻点,以及那些每年都在扩充的军事预算,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表面所见。真正决定大国关系走向的,往往不在公开发言里,而在幕后持续推进的行动中。至于这种话语背后究竟有多少真诚,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