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1999元的AI眼镜只剩下鹦鹉绿有现货,当Rokid的2499元新品还在搞饥饿营销,华强北已经用300元的“平替”产品把销量干到了单月上千台。这就是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最魔幻的现实——巨头们在台上打“百镜大战2.0”,华强北在台下把生意做得热火朝天。
今年上半年的AI眼镜市场简直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从谷歌联手XREAL搞Project Aura,到雷鸟一口气甩出四款新品,再到小米、Rokid接连下场,科技圈仿佛集体相信:这波AI眼镜能成。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真实:头部品牌要么缺货要么预售,而华强北的70元起步价AI眼镜,已经在闲鱼、1688上实现了“当天发货、一件代发”。
华强北的入场姿势还是老一套——精准卡位价格带。70元的AI音频眼镜能通话翻译,235元的拍摄款带500万像素摄像头,450元就能拿下所谓“顶配版”。对比小米1999元、雷鸟最高8999元的定价,这些“华强北智造”直接把门槛砍到了十分之一。更狠的是批发价:一次拿50台以上,240元就能成交,量大还能再谈。有商家直言,他们的货在下沉市场能卖到699元,靠的就是信息差和“大厂平替”的名头。
但一分钱一分货的真理永远适用。消费者娜娜的评价很实在:“日常第一视角够用,但放大后画质不行。” 另一位用户小花则吐槽延迟高、语音唤醒率低,整体不够灵敏,但胜在便宜。这种“能用但不好用”的体验,恰恰成了华强北产品的生存密码——对于想尝鲜又不想花大价钱的消费者来说,300元买个新鲜,值了。
展开剩余69%华强北的制胜法宝从来不止低价。当小米、Rokid还在搞饥饿营销时,华强北商家已经挂出了“当天发货”的招牌。这种时间差打法精准戳中了消费者痛点:谁耐烦为个眼镜等几个月预售?更妙的是售后逻辑,品牌方怕退货率高,华强北直接“只修不退”。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反而认账,毕竟“百元价位还要啥自行车”的心态普遍存在。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头部品牌退货率居高不下,而华强北产品大多被消费者留下了。
二手市场AI眼镜
这群商家的生存哲学就一个字:快。深圳市金东方电子的陈一帆说得直白:“等产品成熟了再推,市场就被别人占领了。”这种速战速决的打法在华强北屡试不爽:大厂刚发布新品,供应链图纸就能流出;主流功能还没吃透,简化版方案已经量产。AI眼镜从开发到出货最快只要一周,遇到定制需求也顶多三个月。这种“闪电战”模式,让华强北总能在第一波市场热度里分到蛋糕。
但快周转的代价是同质化严重。目前华强北AI眼镜主要由四五家工厂代工,芯片、零部件供应商高度重合,连外包的AI大模型方案都大同小异。商家们只能靠“量大从优”和“常买常保”的售后维系客户,陷入价格战泥潭。有工厂开始求变,陈一帆的厂子就通过优化材质减轻重量,试图在佩戴体验上突破。在硬件趋同的当下,谁能解决“戴着累”的痛点,谁就能在中端市场撕开缺口。
这场“百镜大战2.0”呈现出奇妙的生态分工。华强北用低价产品帮市场完成了第一轮教育:体验完300元的平替,不喜欢的人被劝退,真正有需求的人反而更愿意为品牌产品买单。这种“筛选效应”让大厂又爱又恨——一方面被截胡了潜在用户,另一方面又免费获得了市场验证。有商家一语道破:“我们跟大品牌打时间差,他们教育市场,我们收割尝鲜需求。”
但热闹背后隐忧不少。前头部品牌员工Yoky直言:“当前AI眼镜是伪需求。”现在的产品严重依赖手机APP,机身太重、镜片太厚,佩戴体验糟糕。在他看来,AI眼镜要成为主流终端,至少还得等5年。这个判断和华强北商家的观望态度不谋而合。陈一帆就坦言:“能不能成看头部品牌怎么开拓,我们只是跟着喝汤。”
市场数据也暴露了现实:华强北工厂的海外订单能到3-4万件,国内订单仅5000-6000件,且多为样品采购。这说明国内消费者仍在观望,真正的爆发还未到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上一个被华强北热炒的智能戒指,已经因库存压力淡出主流视野。这种“什么火做什么”的模式,注定了AI眼镜可能只是华强北的又一个短期生意。
不过华强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它用极致低价让更多人接触到AI眼镜,加速了市场教育;用快速迭代倒逼品牌方改进产品;更用“能用就好”的实用主义,为行业划出了真实的需求边界。当雷鸟卖到8999元时,华强北235元的产品正在告诉市场: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价位的AI眼镜。
这场“百镜大战2.0”的结局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头部品牌还在烧钱开拓市场,华强北就会继续推出更便宜的平替;只要消费者还有尝鲜需求,300元级AI眼镜就有生存空间。或许正如一位商家所说:“一起把市场做大了,我们才有饭吃。”至于是不是伪需求,能不能成下一代智能终端,那是大厂该操心的事,华强北只负责——快速跟进,赚钱就好。
发布于:陕西省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