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本文信息来源于权威媒体报道:金融界、澎湃新闻和证券时报(详见文章末尾的详细信源)。为了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可能进行了适当的润色,请理性看待,仅供参考。
文 | 麦子
编辑 | 麦子
展开剩余89%“草根级球赛居然也会变成奢侈品吗?”
6月14日,由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业余球员组成的草根赛事——“苏超”火爆得如同一场文化现象。
“省会之争”和“友谊第十四”等新颖口号让这项赛事迅速积累了大量球迷。如今,“苏超”在抖音上的话题播放量已经突破20亿,甚至连虎扑也紧急为其开设了专题频道。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苏超”爆红的第六天,竟然接连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商业现象。
一场仅需9.9元的亲民门票,竟然以极高的溢价在市场上倒卖,暴利甚至让人咋舌,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900%的利润率。即使是花费300万元的赞助费用,也未能让众多品牌商排队的热情得到平息。
“对‘苏超’的那份狂热几乎被天价门票打消了。”球迷们的热情原本被极具吸引力的9.9元票价所激发,但在开票时的抢购盛况让许多人感到无奈。即使拼尽全力去抢票,许多球迷依然未能成功购票,甚至一些秒售罄的门票根本未能流入他们的手中。
那些所谓“秒杀”的门票,实际上大部分都被黄牛通过注册多个账号并使用抢票软件一抢而空,再以几十倍的价格倒卖出去。从9.9元的票价飙升至600元,甚至更高。更有甚者,某些黄牛为了囤票,甚至在短短10分钟内注册了20个账号,抢购了37张连座票。这样算下来,一天的时间,他们轻松赚到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想要以合理价格购票的球迷,不得不转向黄牛代购。而这类代购服务需要额外支付90至150元不等的服务费,甚至有商家推出了“包进场”服务,宣称“无需实名,带上身份证就能直接进场”。
随着“苏超”的火爆,网友们纷纷感叹,这场比赛真是让黄牛们都赚得盆满钵满。许多不愿支付天价票的球迷,只能在手机或电视前观看直播。即便一些球迷付出了高价进入赛场,也只能在后排踮脚看球。更糟糕的是,前排不乏一些热衷蹭热度的网红,他们架着三脚架拍摄视频和直播,影响了普通观众的观看体验。
“苏超”的高人气吸引了大量品牌商竞相入驻。更有品牌商不惜斥资300万元获得赞助席的专属座位。无论是球场围挡、电子屏、球员球衣,还是替补席座椅,都能看到品牌方的身影,赛场上的每一寸地方都充斥着品牌广告。甚至球场的地毯上也印满了赞助商的logo。
在这种商业化的环境下,观众席的球迷不禁为球场上的赞助商广告频频出现在镜头前而感到不满。有网友调侃道:“知道的人在看比赛,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在看广告片。”
而赛场内外的物价更是让人目瞪口呆,“想钱想疯了”。在这片绿茵场上,矿泉水不是按瓶卖,而是按杯出售。一杯矿泉水售价3元,一杯饮料6元,甚至还有109元的球迷纪念T恤被卖出。卖水的商家甚至会拿着桶装水,直接倒入纸杯里售卖。每桶25元的水,经过这样的“倒卖”,最终的利润居然可以高达300%。
有些口渴的球迷等不及,纷纷涌向摊位,最终商家轻松通过一桶水赚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有人甚至调侃道:“明明可以直接赚取巨额利润,却偏偏要给你送上一杯矿泉水。”
这种层出不穷的商业化现象让人不禁担心,苏超赛事原本纯粹的草根精神会不会因此受到侵蚀。毕竟,球迷们最为吸引的正是苏超所拥有的“草根”特色。与其他职业足球联赛不同,苏超并没有星光熠熠的职业球员,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素人球员。
在这些草根球员身上,球迷们看到的,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足球的热爱。比如,来自宿迁的18岁高中生高驰,白天忙于高考复习,晚上则化身为球场上的进球机器,赢得了“学霸射手王”的称号;镇江的空调维修工许俊杰,多年来背着工具箱爬楼修空调,但如今却在赛场上完成了许多高空拦截,成为球队的中坚力量。
在苏超的赛场上,所有球员都怀着对足球的热爱,没有复杂的竞技利益,只有最简单直接的比赛渴望。这种纯粹也正是球迷们喜爱苏超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苏超的赛场上,球迷们也展现了令人感动的集体精神。在比赛结束后,很多球迷自发地捡起周围的垃圾,主动协助清理赛场。这一行为让原本需要长时间打扫的保洁人员只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清洁工作,也让大家感受到球迷们对家乡和足球的真挚热爱。
尽管商业化的现象逐渐涌现,苏超的真正魅力依旧不容忽视。球员和球迷们对足球的真心与热情,让这场草根赛事充满了温情与感动。我们希望这种纯粹的热情,能够在商业化浪潮中继续延续,成为足球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内容来源:金融界、澎湃新闻、证券时报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